东方时刊

新时代初中德育的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探索

2025-11-03 13:13:29 [返回列表]

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后港镇西湖中学   张先全 

摘要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、人格塑造的关键期,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窗口期。本文结合新时代教育背景,分析当前初中德育面临的“内容脱离生活、方式单向灌输、评价维度单一、家校协同薄弱”等现实挑战,基于“生活德育”“主体性德育”理论,从“聚焦生活场景、创新实施路径、完善评价体系、构建协同机制”四个维度,提出具体实践策略,旨在提升初中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,助力初中生成长为兼具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的时代新人。

关键词 初中德育;现实挑战;实践路径;家校协同

一、引言:新时代初中德育的重要性 初中学生正处于“心理断乳期”,既面临生理发育的剧变,也承受学业压力与社会信息的冲击,其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尚未定型,易受外界影响产生认知偏差。从教育规律看,这一阶段的德育不仅是“立德树人”根本任务的核心环节,更是帮助学生建立道德认知、培育道德情感、践行道德行为的关键支撑。 新时代对青少年德育提出了更高要求:既要传承“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”的核心价值观,也要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、责任担当与共情能力,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。然而,当前部分初中德育工作仍存在“重形式、轻实效”“重说教、轻体验”的问题,难以真正触动学生内心。因此,梳理初中德育的现实挑战、探索可行的实践路径,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。

二、当前初中德育面临的现实挑战

(一)德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部分初中德育内容仍停留在“大道理”层面,如过度强调抽象的道德理论,却忽视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道德场景——例如如何处理同学矛盾、如何面对考试诚信、如何合理使用网络等。这种“脱离生活的德育”,让学生觉得“道德”是遥远的“口号”,而非可践行的日常行为,导致德育难以落地。 例如,在“诚信”教育中,若仅通过课堂讲解“诚信的重要性”,学生可能难以理解;但若是结合“考试作弊的后果”“借东西及时归还的小事”等贴近生活的案例,学生才能真正感知诚信的意义。

(二)德育方式以单向灌输为主 传统德育多采用“教师讲、学生听”的单向模式,如主题班会中教师全程主导,学生被动接受;德育活动多为“集体宣讲”“观看纪录片”等形式,缺乏互动性与参与感。初中生正处于追求自主与个性的阶段,这种“被动式德育”易引发学生的抵触心理,难以激发其内在的道德自觉。 比如,在“爱国主义”教育中,若仅让学生背诵“爱国的意义”,效果远不如组织“红色景点研学”“校园爱国主题辩论赛”等活动——后者能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产生情感共鸣,而非被动接受道德要求。

(三)德育评价维度单一 当前初中德育评价多以“结果”为导向,且维度单一:例如仅通过“是否违反校规校纪”“是否参加德育活动”来评判学生的道德水平,忽视了对学生“道德过程”的关注,如日常与同学的相处、对待集体事务的态度、面对小事的道德选择等。 这种评价方式易导致“德育功利化”——部分学生为获得“德育加分”而参与活动,却未真正内化道德认知;同时也会遗漏那些“不显眼但有道德”的学生,如默默帮助同学、主动维护班级卫生的学生,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道德素养。

(四)家校德育协同机制薄弱 德育是学校、家庭、社会共同的责任,但当前部分初中与家庭的德育协同存在明显不足:一方面,学校对家庭德育的指导缺位,如未向家长传递科学的德育方法,导致家长要么“重成绩、轻德育”,要么用“打骂说教”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;另一方面,家庭与学校的沟通不畅,如家长仅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才与学校联系,对学生在校的道德表现、学校的德育安排缺乏了解,难以形成德育合力。 例如,学校开展“孝心教育”活动,若家长在家中仍过度溺爱孩子、不让孩子承担家务,学校的德育效果便会被抵消,难以形成“家校一致”的道德引导。

三、初中德育的实践路径探索 针对上述挑战,结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教育规律,可从“内容、方式、评价、协同”四个维度,构建更具实效性的德育体系。

(一)聚焦生活场景,让德育“接地气” 德育的本质是“生活的德育”,需将内容与学生的日常场景结合,让道德认知融入生活细节: 1. 挖掘课堂中的德育细节:在语文、历史、道法等学科中,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生活化议题。例如语文课堂分析《论语》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时,引导学生讨论“如何对待性格内向的同学”;历史课堂讲“近代中国抗争史”时,链接“当代青少年如何用行动爱国(如努力学习、维护校园秩序)”。

2. 关注校园中的道德小事:将德育融入班级管理,如设立“班级道德小岗位”——让学生轮流负责“课间秩序维护”“同学矛盾调解”“失物招领管理”,在实践中培养责任意识与共情能力。例如,处理“同学借文具不还”的小事时,引导学生讨论“诚信与友情的关系”,而非简单批评。

3. 对接社会中的道德热点:结合社会热点设计德育主题,如针对“网络谣言”现象,开展“理性上网”主题班会,让学生分组讨论“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真伪”“如何避免传播不良信息”,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与道德判断能力。

(二)创新实施路径,让德育“有互动” 改变单向灌输模式,通过“体验式、参与式”活动,激发学生的道德自觉:

1. 开展沉浸式德育活动:组织“角色体验”活动,如让学生扮演“校园志愿者”,参与校门口交通疏导、图书馆整理等服务,在劳动中感受“奉献”的意义;或开展“模拟法庭”活动,针对“校园欺凌”“考试作弊”等场景,让学生分别扮演“法官”“原告”“被告”,在模拟过程中理解规则与责任。

2. 利用新媒体搭建德育平台:结合初中生喜欢的短视频、公众号等形式,创新德育载体。例如,组织学生拍摄“身边的道德小事”短视频——记录“同学互帮互助”“老师默默付出”的瞬间,在校园公众号推送;或建立“班级道德树洞”微信群,让学生匿名分享“道德困惑”(如“朋友让我帮忙作弊,该怎么办”),师生共同讨论解决,让德育更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。

3. 依托社团活动深化德育:鼓励成立“公益类社团”,如“环保社团”“敬老社团”,让学生走出校园,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宣传、养老院慰问等活动。例如,“敬老社团”定期组织学生为老人读报、表演节目,在与老人的互动中,学生能直观感受到“关爱他人”的温暖,这种情感体验远胜于课堂说教。

(三)完善评价体系,让德育“看全面” 建立“过程+多元”的德育评价体系,全面反映学生的道德素养:

1. 构建“成长型德育档案”:档案内容不仅包括“是否参加德育活动”,更记录学生的日常道德表现——如“本周主动帮助同学3次”“在班级讨论中提出合理化解矛盾的建议”“在网络上拒绝传播不良信息”等,由班主任、同学、家长共同记录,定期与学生一起回顾“道德成长轨迹”,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。

2. 引入“多元评价主体”:改变“教师单一评价”模式,加入“学生自评”“同学互评”“家长评价”。例如,每月开展“班级道德之星”评选,学生先自评“本月在道德方面的进步与不足”,再由同学投票选出“最具责任心的同学”“最乐于助人的同学”,最后结合家长对学生“在家道德表现”(如是否做家务、是否尊重长辈)的评价,综合确定评选结果,让评价更客观全面。

3. 注重“道德行为的延续性”:评价不仅关注“活动中的表现”,更关注“活动后的行为改变”。例如,学生参加“环保活动”后,若能在日常生活中坚持“垃圾分类”“节约水电”,则说明德育真正内化为行为习惯——这种“延续性评价”能避免德育“走过场”,确保实效。

(四)构建协同机制,让德育“聚合力” 加强家校联动,形成“学校主导、家庭配合”的德育协同体系:

1. 定期开展“家长德育课堂”:学校每学期组织2-3次家长培训,内容包括“初中生道德发展的特点”“如何用沟通代替说教”“家庭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”等,例如教家长通过“让孩子参与家务分工”培养责任感,通过“倾听孩子的烦恼”引导道德认知,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德育方法。

2. 建立“家校德育沟通平台”:利用微信群、校讯通等工具,定期向家长推送学校的德育安排(如“下周开展孝心教育活动,请家长配合让孩子为家人做一件事”),同时邀请家长分享孩子在家的道德表现(如“孩子主动帮父母洗碗”),实现家校信息互通。

3. 组织“家校联合德育活动”:开展“亲子德育实践”活动,如“家庭公益日”——让家长带孩子一起参与社区服务、环保行动;或“亲子道德对话”活动,让家长与孩子一起讨论“家庭中的诚信故事”“身边的道德榜样”,在互动中传递正确的价值观,形成家校德育合力。

四、结论 初中德育不是“一蹴而就”的工作,而是需要结合学生特点、紧跟时代需求,不断调整与创新的长期过程。当前初中德育面临的“内容脱离生活、方式单向、评价单一、家校协同弱”等挑战,本质上是德育“与学生需求脱节”的体现。 通过“聚焦生活场景让德育接地气、创新路径让德育有互动、完善评价让德育看全面、构建协同让德育聚合力”的实践策略,能让德育从“抽象口号”变为“具体行动”,从“被动接受”变为“主动践行”。唯有如此,初中德育才能真正触动学生内心,帮助学生在成长中建立稳定的道德认知、培育深厚的道德情感、形成坚定的道德行为,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。

 

参考文献

[1] 鲁洁. 生活德育论[M]. 北京: 人民教育出版社, 2005.

[2] 朱小蔓. 情感教育论纲[M]. 北京: 人民教育出版社, 2007.

[3] 教育部.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[Z]. 2017.

[4] 李季. 初中德育活动设计与实施[M]. 北京: 教育科学出版社, 2019.

 [5] 王健. 家校协同德育的困境与突破[J]. 基础教育参考, 2022(10):

 


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