规范化建设驱动边疆善治
内蒙古陈巴尔虎旗综治中心解锁边疆治理新实践
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玉璟 常煜
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核心腹地,陈巴尔虎旗1.75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,25个民族和谐共生。这片与俄罗斯隔额尔古纳河相望、拥有206.7公里边境线的边疆热土上,陈巴尔虎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正以规范化建设为强劲引擎,推动边疆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断迈向新高度。
走进综治中心大厅,工作人员微笑以待,明亮敞阔的空间里,各类服务窗口一字排开。综治中心深度融合非诉服务、诉讼服务、检察服务、公共法律服务等功能,打造出“多中心合一”的集约化架构。12个常驻窗口与多部门轮驻机制紧密配合,构建起“引导受理——多元化解——指挥调度”三大功能区,实现群众诉求“一窗登记、分类流转、跟踪回访、全程督办”。
规范化建设是综治中心发挥效能的坚实根基。场所外,醒目的挂牌标识清晰可见;场所内,登记受理、多元化解、指挥调度等功能分区科学合理,真正实现“服务有场所、调解有阵地、指挥有中枢”。司法行政、公检法、人社等核心部门常驻,住建、民政、妇联等部门轮驻,形成“常驻力量兜底、随驻力量补充”的动态响应体系。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的全面落地,让多方联动机制常态化运行。在督办落实环节,综治中心在党委政法委统筹领导下,严格督办理程序、督化解结果,确保矛盾纠纷按时保质化解。同时,依托“呼必行・码上解纷”平台,今年以来已实现“一案一码”管理241件,群众通过线上平台就能实时查询办理进度,实现“化解过程透明化、办理结果可追溯”。
这些机制创新的成效,在一件件具体案例中得到生动体现。5月21日,综治中心法院入驻团队受理三起服务纠纷案件,涉案金额120万元。经审查,案件事实清楚且具备调解基础。在征得双方同意后,调解员迅速介入,派驻法官全程参与,从法律与情理角度耐心释明。最终,三起案件在中心实现“当场立案——调解协议出具——司法确认”全流程一站式办理,高效打通了人民调解与司法确认的衔接壁垒。
在基层治理一线,综治中心的辐射效应同样显著。5月28日上午,东乌珠尔苏木呼德社区第五网格突发火情,浓烟迅速蔓延。联户长紧急上报后,社区立即启动应急响应,党员、网格员、联户长及群众组成的灭火队5分钟内抵达现场。大家分工协作,疏散群众、转移牛群,苏木消防车随后赶到,在火场边缘形成隔离带,成功控制火情,未造成人员伤亡。事后,工作人员反复检查周边区域,消除复燃隐患。此次事件中,社区“铁三角”快速反应、协同作战,充分展现了基层微治理机制的强大效能。
借贷纠纷调解同样彰显着综治中心的专业与温度。陈巴尔虎旗居民格某某、萨某某夫妻向特某某借款后逾期未还,导致特某某的银行贷款也出现逾期。双方争执不下,来到综治中心申请调解。调解员发现,因借条签署不规范,双方对法律责任存在认知偏差。调解员采用分开协商的方式,一边安抚特某某的焦虑情绪,一边耐心讲解借贷相关法律知识。经过“情感解惑”与“法律释明”,双方最终达成分期还款协议,既保障了债权人权益,也兼顾了债务人的实际困难。
陈巴尔虎旗委政法委副书记玉皓介绍,以往群众解决矛盾纠纷可能需要在多个部门间来回奔波,如今,只需踏入一扇门,无论是人民调解、劳动争议仲裁,还是行政裁决、法律监督,都能获得从咨询到调解、从仲裁到司法确认的全链条服务。自2025年以来,综治中心累计受理矛盾纠纷376件,成功化解265件,涉及金额达2468万元。
从矛盾纠纷化解到突发事件处置,从机制创新到暖心服务,陈巴尔虎旗综治中心正以实实在在的成效,勾勒出边疆草原平安与发展交相辉映的壮美画卷,为边疆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生动范例。